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光明日报》刊发我院王渭清教授的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16-12-17   点击数:


12月16日,《光明日报》第08版“文学遗产”栏目刊发了我院王渭清教授的《汉代的“通人”》一文,这是我院教师近期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又一篇学术文章。目前该文已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凤凰网、搜狐、陕西文明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在《汉代的“通人”》一文中,王渭清教授指出,先秦文献中,已出现“通人”一词,意为有智慧的顺通之人。汉代开始,“通人”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内涵经过前汉的驳杂期,在两汉之际初步形成,至后汉中晚期,“通人”观基本定型,是指博采百家之言,精通文字训诂,打破门户之见,革除陈腐陋习,不断创新,具有独立学术品格和主体精神的士人群体。通过梳理两汉时期“通人”概念的流变,文章指出,“通人”和儒者有着共同的学术基础,“通人”一定是通经的,并且对经学有着精深的学术造诣。然而汉代中期以后,章句之学大盛,经世致用的人才相对匮乏,在这一背景下,士林中兴起一种新的风气,即排斥厌恶章句之学,“通人”则是这一新士风的代表。这一风气向后延伸,即为“清通”,直接导引了魏晋之风的来临。

本文作者、我院王渭清教授师从当代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现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入选咸阳市首批社科专家库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城市文学与文化、文学地理景观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电话:029-33720620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