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这封信是谁写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原来这位写信人是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1803班学生李康宇。他表示,时光荏苒,他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深深怀念着在咸师院的四年时光,也感激学校和老师对他的培育。于是,他向46周岁的咸师院送来了这封感谢信。
文学创作的梦想从咸师启航
李康宇表示,是大学的四年时光,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是陕西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滋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离开湖北,在咸师求学期间,他得知老家那棵充满童年回忆的香樟树被砍去后,触动颇深,同时这也让他联想到了在乡村学校扎根一线的爷爷,在他看来,他的爷爷就如同这棵香樟树一样,陪伴着他的整个童年。因此,他有感而发,写下了《樟树老了》这篇文章。“我写香樟树,就是写我的爷爷,写我对爷爷的思念。”由于他所要投稿的刊物属于儿童绘本,所以,语言表达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他翻阅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学习名家文章的语言,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儿童的心灵世界。经过不断地打磨,他最终成功发表了这篇处女作,并荣获安徽艺术界杂志社《艺术界·儿童文艺》“2020年最佳作品”奖。
踏上工作岗位 继续传递对文学的热爱
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他也没有放弃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开始培养学生进行写作,成功指导了多名学生发表作文。李康宇提到,在他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让他印象深刻。在某次的周记作业上,这名学生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千字,表达了不想写周记的想法。 由于他当时对周记内容并不做过多要求,凡是所见所感都可以记录下来,求真即可。所以李康宇并未进行批评,反而表扬她写了一篇很好的周记,让这名学生感到十分意外和惊讶。在经过课下的一番交流后,她开始喜欢上写周记、写作文,勇敢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名学生的多篇文章已经得到公开发表。
李康宇谈到,自己如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母校各位老师的鼓励与帮助。是基础写作课的文莉老师将他引入写作的道路,对毕业论文的细致指导更是让他受益匪浅;辅导员马强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备受感动;王一涛老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亦师亦友……
在咸师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李康宇有幸加入咸阳市作家协会。他表示:“这是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我常常把陕西当作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四年对我的生活习惯、口音等都有所影响。”由于家在湖北,一年基本上只有寒暑假才回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大一刚入校时,他对咸阳这边还有些不习惯,但如家人般的室友,和蔼的宿管阿姨,可口的饭菜,美丽的风景等都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他很怀念在咸师的时光:在14号楼前打乒乓球,在图书馆11楼上自习,还有与在校园里散步的退休老教师的交流,这些都给了他身在异乡求学的慰藉和动力。
心存热爱,方能行远
在李康宇看来,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用热切的心和冷静地思考共同作用的一门学科。汉语言更像是根系,文学则是依附其上的花朵。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浪漫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勤思考,勤阅读,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找寻真实的自己,在思考中积累文学的素养。